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科技日报】我启动重点研发计划应对喀斯特地形石漠化 出解决方案
作者: 环江站 更新时间: 2016-09-16

  “喀斯特地貌类型区不适宜高强度耕作,土壤流失率较高,也易造成耕地迅速退化,亟待给出系统性解决方案。”14日,在长沙召开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技术研究示范”启动会上,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克林研究员表示。

  据了解,喀斯特地形以石灰岩和白云岩等为主,地表碳酸盐岩石风化后仅5%残存形成土壤。要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在南方红壤丘陵地带只需几十年,在广西等喀斯特地区则要5000年甚至2万年。

  今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的36个生态专项中,涉及喀斯特区域的有4项。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牵头研究的“峰丛洼地”,主要位于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地带。在喀斯特高原等八大喀斯特地貌类型中,其面积最大,约占我国西南喀斯特总面积的1/4。它也是我国最大面积的生态连片贫困区,和国家重点发展的北部湾经济区生态腹地。

  王克林介绍,相比其他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峰丛洼地水热条件较好,石漠化面积削减相对迅速,但其治理仍面临植被群落稳定性差、生态服务提升慢、治理技术与模式缺乏区域针对性等问题。此外,在此前研究中,均主要集中在单个关键技术的突破,亟须系统集成创新,将前期的生态治理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优势,转变政府投入到社会化投入方式,最终综合系统解决该类地形的石漠化问题。

  据悉,该研究项目主要涉及六大子课题内容。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有望形成新的生态治理与生态产业协同的峰丛洼地石漠化综合治理系统性解决方案。项目成果将辐射推广县域以上范围,使核心示范区植被覆盖率提升15%,土壤漏失量减少30%。

(原载于《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9月15日讯)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hja@cern.ac.cn TEL:0731-84615220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