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水土流失/漏失关键过程与阻控技术”启动会召开并开展野外考察
作者: 环江站 更新时间: 2016-11-07

  10月31日至11月5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技术研究示范”课题三“水土流失/漏失关键过程与阻控技术”野外考察暨启动会顺利举行,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兼环江站站长王克林研究员主持,课题三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亚热带生态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桂林理工大学共同承担,主要针对喀斯特峰丛洼地地表与地下二元水土流失途径与过程不清、治理技术与模式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开展水土流失/漏失关键过程与阻控技术研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蔡强国研究员和邵明安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李法虎教授和王伟副教授、湖南大学李忠武教授、湖南农业大学王辉教授受邀参加了启动会。会后,在课题组长、中国农业大学雷廷武教授的带领下,部分专家和研究生一行对木连综合试验示范区、古周喀斯特生态重建示范区和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考察,随后在环江、都安、大化县选取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深入开展了野外调查和取样。

  课题启动会上,专家组认为各专题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试验设计可行、技术路线先进,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合理,建议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内容,加强各专题间的协同配合,在过程研究中突出重点,即水土漏失过程机理。在野外考察过程中,考察人员通过对喀斯特新开挖公路边坡、采石场、落水洞进行仔细勘探和取样,记录并描述了水土漏失野外证据,初步定义了地下漏失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深入认识了发育于石灰岩和白云岩的峰丛洼地水文地质结构差异的成因,定性分析了水土漏失与地质背景、裂隙特征、土地利用等环境因子间的关联,提出了描述土壤-表层岩溶带耦合结构、裂隙发育形态、地表覆盖等特征的指标体系并讨论了各因子的定量表达方法。考察结束后,课题组明确了喀斯特裂隙模拟装置设计思路,制定了开展落水洞和地下裂隙三维结构探测的初步方案,并对各专题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具体安排。

  期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常委(挂职)、科技副县长、亚热带生态所科技管理与规划处处长兼环江站副站长曾馥平研究员介绍了环江站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民生改善方面的相关情况。亚热带生态所所长助理兼环江站副站长陈洪松研究员从水文过程、侵蚀机理、模型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同专家交流了喀斯特团队近期研究成果。(付智勇  供稿)

启动会合影

考察团参观环江喀斯特站木连综合试验示范区

落水洞水土漏失调查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hja@cern.ac.cn TEL:0731-84615220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