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中科院定点扶贫的广西环江县实现脱贫摘帽
作者: 环江站 更新时间: 2020-05-15

  5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宣布,经自治区组织考核与国家第三方评估,中国科学院定点帮扶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环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中国科学院在广西喀斯特深度贫困区定点帮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石漠化面积和贫困人口数位居全国前列,贫困县要实现脱贫摘帽的难度非同一般。环江县总人口37.8万,其中毛南族人口5.8万人,地处云贵高原坡麓地带的喀斯特区域,土壤贫瘠,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生态条件脆弱,属于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深度贫困区,1996年全县平均收入不足300元。中国科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对口扶贫县的科技扶贫工作,白春礼院长先后二次到环江县部署指导科技扶贫示范工作。从199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广西区科技厅、扶贫办等合作,将大石山区(下南乡古周村)村民搬迁到土山区思恩镇三乐村肯福屯,建立了4500亩的环江喀斯特生态移民与产业扶贫示范区,涉及97户513人。肯福移民示范基地的科技扶贫成效显著,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18年的12180元,这一扶贫模式给环江县带来了生态扶贫新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肯福模式”。

  针对喀斯特峰丛洼地旱涝灾害频发、生态产业落后、农民收入低的特点,亚热带生态所科技人员提出了替代型草食畜牧业、中草药、特色水果等产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在下南乡、川山镇等地开展了1500亩牧草种植示范,累计养殖菜牛2410头,种植山豆根530亩,建设红心香柚、砂糖橘、沃柑、澳洲坚果等特色高值经果林1050亩,建立了首个广西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自治区农业特色示范园,示范面积达3100亩。生态衍生产业培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林下种草养牛模式应用推广,全县发展林下种草18万亩、养殖菜牛13.2万头,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自2016年-2019年,累计辐射全县种植中草药2850亩,涉及品种有山豆根、牛大力、鸡血藤等,直接带动贫困户590户,户均年增收300元以上;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累计辐射红心香柚、沃柑等特色水果面积达12.4万亩,年产值4550万元,直接带动贫困户1100户,已经成为环江县“八大扶贫产业”之一。通过科技扶贫产业的发展,构建了喀斯特山区环境移民-异地扶贫、植被复合经营和特色生态衍生产业培育等科技扶贫体系,辐射带动广西天等、德保、马山、大化,贵州大方、七星关、晴隆,云南西畴、泸西等地,为西南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环江县科技扶贫产业的需求也牵引了喀斯特区域生态生态研究工作,并直接促进了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环江喀斯特站)的建立。近年来,亚热带生态所环江喀斯特站科技人员积极争取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金项目等科研任务,其重要研究结果多次在Nature子刊等国际期刊发表,并在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基础上,获批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喀斯特关键带平台),成为国际上喀斯特生态研究领域的优势团队。

  今后环江喀斯特站将继续探索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聚焦生态文明重大战略需求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的整体治理与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张浩  供稿)

  

环江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产业扶贫协同发展模式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hja@cern.ac.cn TEL:0731-84615220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