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详细信息
样地概况
   样地代码:    HJASY10ABC_02
   样地名称:    环江站喀斯特坡地植被-土壤-表层岩溶带三维水土过程监测平台
   样地类型:    长期样地
   建立日期:    2016
   设计使用年限:    10
   样地面积:    3000
   样地形状:    长方形
   可进行工作:    通过对喀斯特坡地三维产流、侵蚀、养分流失过程进行耦合动态监测,了解土壤和表层岩溶带耦合发育关系,探明土壤-表层岩溶带三维水文过程,揭示土壤侵蚀和养分迁移的水文驱动机制,结合同位素分析,明确植物用水策略对岩土构造的响应机理,以期为指导该区植被恢复和合理配置水土资源提供理论支撑,为研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阻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内容包括:土壤-表层岩溶带耦合发育、三维水文过程、土壤侵蚀和养分迁移、植物水分来源。 各小区创建了土壤-表层岩溶带三维水文动态监测设施和设备,能够同时满足降雨过程(雨量筒)、蒸散发(小型气象站)、土壤-表层岩溶带水分含量(Hydra 三参数水分传感器)、地表径流(翻斗式流量计)、土壤-表层岩溶带界面壤中流(根据表层岩溶带表面地形分5段监测)(翻斗式流量计)、表层岩溶带-基岩界面侧向流(翻斗式流量计)、深层入渗(淋溶盘+抽提泵+翻斗式流量计)、浅层地下水位(HOBO水位计)等水文参数的实时动态监测。各水文路径产流水导入放置有美国Manta多参数水质仪的PVC管中,用于实时记录产流水常规水化学指标变化动态。
   样地代表性描述: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于2015年创建的喀斯特坡地植被-土壤-表层岩溶带三维水土过程监测小区,考虑了土壤-表层岩溶带结构(土层深厚型、土层浅薄型、风化基岩出露型)和土地利用类型(次生林对照、牧草、核桃、顺坡种植玉米)对喀斯特近地表关键带地表、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每个土地利用类型设置3个重复,共计12个小区,小区投影长宽为20m×5m。小区的修建方法采用四周开挖深沟后浇筑水泥挡墙的方式,保证了土壤-表层岩溶带原有结构不受干扰。小区四周均开挖穿透表层岩溶带到达基岩的深沟,小区下方断面向下坡方向整体开挖出水平区域(深度>4m)用于修筑三维水文监测设施。三面深沟以及下方断面均采用整体浇筑法修建水泥挡墙,保证小区内部与外界不发生水分和物质交换。
   样地性质:    生态站观测、研究、试验
自然条件
   所在地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县大才乡木连屯
   经度:    108.3255
   纬度:    24.7416
   海拔高度:    272-647.2
   土壤类型:    土类:石灰土;亚类:棕色石灰土
   地形地貌:    坡地下坡位
   植被类型:    次生林、牧草、核桃、顺坡种植玉米
   植物群落特征:    黄荆、豆梨、盐肤木、毛桐、鸭脚木等
管理信息
   建立后管理措施:    小区的管理方式如下:次生林为1989年封育后的自然恢复植被,其不施加任何措施作为原始对照,其它利用类型小区均剔除地表植被后对其进行相应处理;玉米坡耕地采用顺坡耕作方式,一年播种两季(2月份和8月份),深耕播种,人工控制杂草;牧草品种为桂牧一号,根据长势每年刈割4次,实行免耕,种植初期人工控制杂草;核桃为4年熟品种,每小区种植10株,挖40cm深坑定植。玉米坡耕地、牧草、核桃三种处理的施肥方式均参照当地农民的普遍施肥种类和施肥量确定,对施肥种类、数量以及施肥时间进行详细记录。
其他信息
   是否对外服务:    是
   备注:    生态水文组
图片信息
   图片浏览     景观       布设图       工作照       其他      
       
资源提供者
环江站
实物资源:42054项
数据资源:123 项
资源评分: 4.0
服务评分: 4.76
资源好评率: 89.5%
服务好评率: 94.1%
联系人:傅伟
联系电话:0731-84615220
Email:kelin@isa.ac.cn
暂无评价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47号
Email: hja@cern.ac.cn TEL:0731-84615220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学数据中心